与往年美妆、3C品牌霸屏局面有别,今年的第一波双11营销可能要被一个母婴品牌抢走,因为代言人是雷佳音。
这是雷佳音为奶粉品牌蓝钻启赋3双11营销拍摄的一支“续剧式”广告。故事背景设定很戏精:大唐圣人在天猫城设立的一个以发掘孩子天赋为职责机构——启赋天猫育儿司。
人见人爱的张都尉张小敬。在片中晋升“雷司丞”,秉持【顺应天赋,放手成长】的“雷氏育儿理念”帮助破解城中各种育儿难题,发掘了城中无数宝宝天赋,助其快乐成长。
在片中“育儿专家”的人设,从五尊阎罗的狠戾到雷司丞的亲和有爱,这样的反差转变也让受众多生出一种吸引力。
片中这样有趣的“官宣”,加强了雷佳音在代言中的“育儿专家”人设,也让蓝钻启赋3在消费者心智中形成了不同于其他代言人的品牌印象。
从设定和故事情节上来看,这条片子的关注度一部分必定是考虑了热门剧集借势,但我们剖析其中内核,更应该看到的是如何在惨烈的双11营销战中独树一帜的策略思考。
第一个策略 “广告陌生化”
不同于常规温情脉脉的母婴广告,这条片子从雷司丞亮相,到实地勘察,再到育儿案件揭秘,全片都弥漫着搞笑的氛围。
这种突破常规语境的传播,瓦解了消费者对传统奶粉广告的认知,同时也能引发关注的兴趣。
一部广告作品的“陌生化”越彻底,也就越容易造成回味。
在大脑中不断回锅,记忆也就更加深刻。
尽管这条广告算是一次全新尝试,但对于蓝钻启赋3这个高端品牌而言,广告内容仍是从目标人群喜好出发的。
蓝钻启赋3面向的妈妈人群大部分都是90后——这群年轻妈妈也同样是各大品牌在极力吸引的人群。
有趣、陌生感、新奇——这些都是吸引90后的关键词。
与此同时,借助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优质剧集热点,也更为讨巧讨喜。
蓝钻启赋3选择在双11这个节点上,发布这么一支“非常规”广告,就是在为品牌精准圈粉。
据悉,蓝钻启赋3还会在11月1日放出第二集,让剧迷继续“回忆杀”。

雷氏育儿观第一式:
给宝宝多一种可能
他才能大胆创造更多可能

雷氏育儿观第二式:
你不放手
就不知道孩子天赐的身手

雷氏育儿观第三式:
想方设法的保护
不如释放宝宝的自我保护
第二个策略 打造电商爆款
在广告发布同时,蓝钻启赋3同步发布了双11定制礼盒【天赋天眼礼盒】——里面除了蓝钻启赋3奶粉外,还有在剧中扮演天赋监测神器的小米监护仪,真正将剧集的IP性格赋予礼盒上,让内容转化为礼盒的销量。
摊开来看,除了策略上的“非常规“吸引,广告本身深抠细节,延续《长安十二时辰》的精良制作,也是这出“好戏“能广泛传播的主因:
A 立体化人物设定
作为主角雷司丞,保留了好吃水晶柿子和遇事冷静的人物设定(水盆羊肉会在完整版中呈现),并结合育儿司的职能,有擅长与孩子交流、观察细微的专业技能等。
再比如剧中雷司丞的随从拿着拨浪鼓开路,展示着“启赋天猫育儿司”的职能地位,戏精本质尽显。
除了雷佳音作为蓝钻启赋3代言人的“实力奶爸/育儿特工”形象之外,更有类似于对应现实消费场景中涉及到的“不明真相的母亲”、“围观路人”等形象,让每一个形象都在架空场景中表现出更贴近现实的行为与性格,烘托气氛、增强代入感。
B 大脑洞剧情走向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靖安司,这支视频里的《启赋天猫育儿司》,圈圈圆圆变海龟蛋,“熊孩子”变天赋小画家……流畅的趣味化剧情走向构成了一部精悍的短喜剧,也是比较愿意看下去的“育儿悬案”故事。
c “非常规”场景设置亮点
整个戏剧场景采用了虚拟与现实结合的方式——比如开场的天猫城,城里的启赋天猫育儿司,如果历史上真的有这么个地方和机构是不是很有意思?
再有就是天眼摄像头、满铺手机屏幕的监视器一类不符合时代背景的用具。
这种具有冲突感的“非常规”场景、道具设定,让整个剧很无厘头,也同时结尾出现现代启赋产品铺垫了合理性。
剧中的古代版天眼摄像头也最终与现代版双11礼盒中的小米监护仪联系在了一起——把产品变成广告彩蛋的操作也算巧妙了。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完蓝钻启赋3的视频,也许对某些品牌来说,可以有更多的思考:
01 如何吸引消费者——突破行业思维的内容创新
如何吸引消费者——突破行业思维的内容创新。
随着近两年消费者对于内容质量的要求提升,品牌需要更多地从消费者兴趣出发,突破传统行业广告思维,持续内容创新,提升广告可看性。
02 如何发挥代言人特色,为品牌圈粉带流量——找到品牌与代言人的共生形象
品牌代言人策略应回到品牌与代言人的match point,找到消费者喜欢这个代言人,喜欢这个品牌的原因,让品牌跟代言人共创优质内容,才能发挥代言人价值。
03 如何打造品牌爆款——让广告内容成为产品故事
产品在广告中的露出,不应当只是传统口播,在愿意为内容买单的新消费者崛起后,打造爆款产品,应当同时考虑到产品背后的内容附加值——把广告故事变成产品故事,实惠且高效。
对于品牌们来说,双11是惨烈的战场,也是案例的盛宴,如何抓住突破口把握住流量,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如何做到“一瞬息万变”,可能是我们在吃饭、赶路、睡觉都需要思考的事情。
责编|苏小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