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销售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周琪: 新时期国内商用车重卡领域的市场需求变化与趋势。
来源: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    作者:商用汽车网    浏览:4901    2020-09-07 11:04:18



2020泰达汽车论坛定位高端智库论坛,于9月4日-6日在天津召开,论坛主题为:“产业消费双升级,重构生态新格局”。

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销售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周琪

周琪:各位业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很荣幸可以借助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这个平台,与各位进行分享和交流。新的时期总会有新的发展方向,产生新的变革,伴随而来是新的发展机遇。

今年年初的新冠疫情对国内经济形成了很大的挑战,反观商用车尤其是重卡领域,作为能源物资运输和基础建设等领域的主力军,行业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与充沛的发展能力。

重卡销量从二季度开始屡创新高,预计今年商用车、重卡板块行业销量将超过140万辆,创造新的历史。纵观近20年的国内重卡市场发展演变的历史,重卡行业实现了从10万辆到140万辆的巨大跨越。这个期间经历了三个较为发展的时期,从21世纪初到2010年左右将近10年期间,伴随着国家经济高速粗放式的发展,重卡市场经受了经济带动作用,从万级跃升到百万级台阶。

但是,对应的行业内相关政策法规未能全面普及和完善,从2010年之后到2017年左右,重卡市场在政策法规趋严和车型结构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阵痛期。

行业销量始终维持在70万辆左右。从2017年开始,国内经济增长逐步稳定在6到7左右,同时在治超治限、排放升级等行业相关政策法规的逐步完善普及,以及国家相关部委联合牵头的针对重卡市场的管理日趋严格的背景下,重卡行业增长了主要推手已经从经济基础建设需求向法规升级,带来的置换需求的转变。

这场变革在重塑当下市场格局的同时,对未来重卡行业的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就针对新时期国内商用车重卡领域的市场需求变化,趋势问题和大家进行交流和分享。

本次交流我将重点从法规趋势发展,重卡需求变化和陕汽后期产品布局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作为主机厂家要深入的了解行业市场需求变化,必须先将行业政策法规的变革趋势研究透彻,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识别对重卡行业发展影响程度大的政策法规。

对此,我们识别出了四项核心的政策法规板块,针对货运汽车的超载超限治理板块政策法规。面对严峻环境形势下的排放升级与淘汰板块政策法规,收费公路改革板块政策法规,以及车辆安全配置升级板块的政策法规。治超治限这个话题由来已久,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市场经济开始起步发展,随之带动公路货运行业逐步开放,一直到21世纪初伴随着连年经济实现10位数的增长,货车行业行情火爆。但是粗放式发展不免带来种种问题,其中最为凸显的就是超载问题。多拉多挣,少拉少挣,成为了终端意识形态,十拉九超,也一时成为行业典型的现象。

在超限超载问题所引发的各类交通安全事故频发的同时,国家也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市场的运营活动。包括04年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集中整治双超问题的通知,以及2011年的《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等等。

为配合中央各地区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治超治限管理条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到2016年,国标1589-2016出台,贯穿了车辆的生产、销售、使用和管理全过程。极大的支撑了治超治限等专项行动。

近年来随着521大吨小标,无锡桥梁超载垮塌等一系列的事件曝光,社会媒体对于超载超限事件的关注程度不断上升。随之而来的是各区域、各地区、各地方政府主导区域性的治超治限办法和手段的严格程度和惩罚力度不断提升。

山东、河南、安徽、河北等多个主要的重卡保有量市场,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超载大吨小标等问题的管理办法,助推货运市场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

双超问题得到了明显的管控,在国内经济追求高质量发展,各行业的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后期货运行业治超治限力度只会不断的加强。而各地区、地方政府在其中承担的责任也会越来越重。针对各地区不同的市场情况以及特点,出台了地方性政策法规,将是今后治理的主力。

同时,随着一超四罚等政策的实施,法规管理已从对终端市场单一管理,延伸到了货运行业的上下游。对各大主机厂生产一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后期在公路货运的管理层面,国家为形成长效的治理管理机制,预计法规可能会向引导市场主动转变为目标进行改革。

我国的收费公路制度改革,在近20年期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首先,是2003年国家发布的《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车型分类》行业标准,按照额定载质量划分车型收费。但是,这种收费方式导致了普遍存在的大吨小标和超载现象。2005年国家发布计重收费指导意见,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按照车货总重来计重收费方案,避免了部分大吨小标的现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货车的超载。

到了2019年,新的按轴收费标准下发,大大降低了货车空驶率,提高了高速公路运输效率,同时也是推动整个车辆运输行业向合规与高效化发展。后期,随着统一按轴收费制度不断推进,全国范围内取消省界收费,车辆加装ETC,实现不停车收费等措施。大大缓解了收费公路的拥堵状态。

统一的计费方式也有利于执法标准的统一。伴随着按轴收费同步高速公路入口实现不停车称重,对超重车辆直接劝返,从根本上解决了高速公路的超载问题。

同时,由于满载车辆通行费下降,空载成本上升,高速公路承载力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对国家物流发展战略助推作用非常显著。2020年是蓝天保卫战最后一年,也是重卡行业国六排放升级的关键一年,我国的国六排放升级,从2019年开始一直到2023年,历时四年时间,升级分为五个阶段。一直到2023年7月全部车辆实行国六B排放标准。

重卡行业受益于排放升级,车辆的置换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预期明年重卡行业基本完成国三车辆的淘汰,同时重卡行业正式步入国六时期。今年6月温岭油罐车爆炸事故,又将危险品运输车辆行使安全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隐藏在背后整个货运行业车辆安全配置升级的问题,就在9月1日开始,全新的《营运货车安全技术条件》正式下发。

重卡方面针对牵引和载货车,规定了最多9项配置升级要求,这里面包括了车道偏离报警等主动安全措施全面升级,提升了车辆在运营层面的安全保障。后期重卡产品的安全质量配置升级,也会向着高标准、高速度、全覆盖以及向国际化并轨四个方向发展。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相关的安全法规标准将会越来越高,更新速度也会越来越快。对全车型的覆盖程度也会越来越广,也将进一步缩小和欧美卡车运营安全标准的差距,打造更加安全的货车运营环境。

近年来政策法规不断变革,对终端市场需求导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作为行业头部主机厂家,要想赢得市场就必须瞄准终端客户需求的痛点。根据真实的需求做到营销层面灵活操作,“十三五”期间重卡行业年年突破销量记录,2020年预期更是增速同比接近20%,体现了明显的增量市场特性。

在这其中,支撑上量的核心要素在于经济发展基盘的带动,排放升级以及政策法规升级带来的置换需求。而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国家建设朝着高质量发展,经济拉动重卡行业增长的比重,逐步被法规政策升级所引发的置换需求所取代。在治超治限形势日趋严格的背景下,市场对于轻量化以及法规版产品的倾向不断提升。

同时,伴随着国六升级日期逐步临近,终端客户对于全系国六车型产品的需求日益迫切。在按轴收费法规要求下,4×2等少轴数车型需求占比在增加,货运行业各个细分市场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在安全法规升级方面,在各项安全标准的要求下,整个货运产业链从上游生产就开始对于车辆进行安全设计升级,安全配置加装,保证运营车辆的安全性能,维护市场的安全运输环境。在未来三年到五年期间,重卡行业的发展方向,基本是确定的。产品将会全面对标欧美品系,实现真正的国产高端化。

在市场上伴随着物流运输行业崛起,不同的运输的工况也催生了更加细分化的市场需求,而客户结构中的中小散户也逐步向大客户集中化发展。原有的中东部市场需求,也会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向着南部和西北地区转移。

第三部分,我和各位分享一下陕重汽后期产品技术升级规划的一些思路。

第一,陕重汽后期将会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法规,提前规划满足法规且适应市场工况需求的产品。

第二,要想赢得市场,必须洞悉市场,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国家政策法规的趋势,提前做好产品技术储备,力争引领行业的发展。

第三,在市场对产品质量不断提出更高要求的情况下,我们将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新的工业材料,新加工工艺,来提高产品的适应性,实用性。在做大市场的同时,我们要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

第四,更加细致的研判终端市场的需求,做好需求分类与归纳,为客户匹配最合适的车型,实现终端全生命周期价值的提升。

在新时期,汽车产业向着新四化发展的道路上,陕重汽的产品技术升级,也有着明晰的方向。首先是,我们要扩大新能源板块产品布局,现有的商用车、新能源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后期我们将会在已有的新能源渣土车技术上,继续开发新的技术,寻求新的合作,突破新的市场。

在智能化、网联化发展上,既要坚持新技术正向开发,同时时刻关注科技领域新技术突破。争取实现智能化、人机驾仓的早日落地。同时,灵活运用5G通讯技术,打造新一代车载云终端平台。

在技术升级的同时,还要兼顾客户年龄结构变化带来的个性化和舒适性的要求。以及产品质量可靠性的提升。

最后,我本次分享的总结是,我们的时代正在进步,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变革,作为主机厂家只有顺应法规变化,深研市场需求,才能发现新的机遇,从而实现新的增长。

我的分享结束!感谢各位聆听。

第十六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联合主办,围绕“产业消费双升级重构生态新格局”的年度主题,以高端智库论坛为核心定位,服务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