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新载体 银隆新一代双层巴士展国粹风华
来源:商用汽车网    作者:商用汽车网    浏览:1556    2019-11-01 18:03:07

11月1日,“2019 中国(北京)国际公共交通装备与技术展览会”在北京如期开幕。在本届展览会上,银隆新能源举办了双层巴士新品发布会。

极具中国风的新一代纯电动巴士——银隆新能源“脸谱”双层巴士首次对外亮相,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城市客运分会领导、各地公交集团领导、行业专家及银隆新能源总裁赖信华等出席,深入探讨传统文化新载体与城市公共交通装备相结合的意义,共同见证银隆创新发展的技术成果。

弘扬“中国风” 打造城市名片

城市公共交通装备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快捷畅通、绿色高效型公交系统可以有效缓和城市交通拥堵、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居民出行最主要的交通设备之一,城市公交系统存在车辆样式单一、类型传统等外观问题。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公交系统文化与艺术的传播载体功能愈发受关注,公共交通装备迫切需要突破外观瓶颈,打造城市新名片,塑造美好城市形象。

此次新品发布会上推出的银隆新能源“脸谱“双层巴士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京剧脸谱元素,充分展示了“中国风”的魅力,彰显着中国文化自信。在致辞中,珠海市公共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蒋模平总经理肯定了银隆在城市交通装备发展中的贡献。

北京京城智通公共交通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总顾问郑长路认为,银隆新能源凭借科技创新硬实力,为城市公共交通装备发展的道路探索出一条新路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城市交通装备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银隆将国粹京剧脸谱艺术与公交巴士巧妙结合,体现了传承与创新,通过坚持自主创新技术与绿色城市交通相融合,展示了责任和担当。”


勇探“创新路” 守卫人民安全

发布会现场气氛火热,当幕布徐徐揭开,银隆新能源“脸谱”双层巴士显露真身,观众们齐发雷鸣般的掌声。车身以红、黑两色为主基调,线条顺畅自然,车头、车尾均勾勒描摹出栩栩如生的脸谱模样。融入中国传统京剧脸谱元素,搭配流线型的现代化造型,银隆新能源“脸谱”双层巴士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融为一体,兼具视觉美感与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底蕴,让现场观众们感动不已。




京剧艺术是我国的国粹,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赖信华表示,“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象征之一,京剧艺术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它是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银隆新能源“脸谱”双层巴士与京剧艺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一是,“脸谱”双层巴士可以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载体,原汁原味继承经典的同时,也帮助经典大胆走向现代化。二是,银隆新能源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创新基因,也通过京剧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 

银隆新一代纯电动双层巴士不仅是一辆以新能源为动力的绿色巴士,还是一辆富有民族艺术特色的文化巴士,具有着多重社会价值,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为了进一步探究银隆新能源“脸谱”双层巴士的奥秘,发布会现场嘉宾们走进车厢参观、体验。与传统公交不同,“脸谱”双层巴士上层采用顶层全景天窗设计,乘客可体验敞篷视角的辽阔与惬意,全方位欣赏城市之美;为保证行车安全,车辆安装了全景视觉监控系统、一键报警系统等六大安全系统,全方位环视车辆运载情况,对车辆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助力城市交通安全高效智慧运营。

 


心怀爱国情 践行民族精神

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对于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一直以来,银隆新能源都将爱国情怀深深扎根于企业文化之中,创新研发设计出“中国风”系列产品,如穿行在首都大1线的“中国红”银隆18米海豚公交、运行在“两山理论”提出地浙江安吉的仿古铛铛车、执勤于成都街头的熊猫公交、赏花洛阳的牡丹公交……创新,让“城市巴士”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创新,让工业与设计实现了完美融合;创新,让技术与艺术有了深度对话。现今,银隆“中国风”公交车系列产品早已成为全国多数城市公共交通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城市新的生命与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脉与灵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深厚基础,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不竭动力。京剧艺术表现的内容大都是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等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京剧艺术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此次,银隆新一代纯电动双层巴士首次创新加入京剧脸谱元素,赋予京剧时代内涵,通过创新塑造京剧现代品质,体现了银隆坚守自主创新的同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更美好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责编|苏小茄